专家解读:《关于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农业强县部分
字号:
大 中 小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余德贵解读《〈关于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农业强县部分》
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院长,农村发展系副教授、系主任,江苏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水肥一体化产业联盟常务理事,第十届江苏省科协代表(2020年),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人才,互联网创业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科技服务数字化、农业经营管理智慧化、农村发展与管理等教学科研工作,作为江苏多地企业的“科技特派”员。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相关项目近40项,发表SSCI/SCI、CSSCI/CSDC等论文近30篇,获奖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等成果奖励5项,省部级领导批示成果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5部、农业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农业经营与管理》1部,软件权登记12项、专利授权5项。
问:《规划》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和精心建设,以商河的6个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装备技术更新步伐,固强补弱,激发3个新兴产业内生动力,整体提升“6+3”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水平;发挥加工产业“接一连三”的桥梁作用,强链补链,向前向后延长产业链,推动农村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成过百亿级加工产业集群;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区同建,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等在农村地区的集聚集成与优化重组,实现产业链条及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最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问:《规划》的总体构架是怎样的?
立足商河资源禀赋和济南市发展大局,在做强“6+3”农业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多类型融合主体、打造多元化新型业态、构建多样式利联机制、引导多种要素发力、探索多类型融合模式等方式,构建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1347”战略规划体系,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集聚发展,争创国家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一个目标: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培育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使商河稳步迈进现代化农业强县。
三个定位:打造省会经济圈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黄河流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四大任务:在做优现代种养业的基础上,以“绿色化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围绕农工、农旅、农商、产村及产服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搭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落实农产品加工“3581”战略部署,跨越提升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补齐短板,一体化培育加工产业集群;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业,固强补弱,高质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活农村电商,强链补链,高标准培育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整合重组,激活融合集聚发展活力。
七大工程: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强县提升、农业生产绿色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化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提升、乡村产业融合集聚化发展、乡村产业服务能力提升等七大工程,为培育农产品加工过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全产业链“链主”和融合型主体提供支撑。
问:《规划》的功能分区是怎样的?
立足商河“6+3”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考虑到产业发展的融合性、集聚性和可能性,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功能布局为“一核三带三区多组团”的农业“新六产”联动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农村三产集聚产城融合主核,位于三大集聚区交汇处,该功能区由县城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组成,围绕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这一核心园区,以服务高端化为导向,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着力补齐资金、设施、技术、产业、服务五块短板,高起点拓展县城对外公共服务延伸功能和优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片区功能,加快“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同建步伐,推动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方位提升现代农旅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辐射、绿色生态等四个能级,推动农业、文化、农旅、康养、公共服务、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效集聚,促进“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高效设施农业、生态温泉康养、高端农旅服务业等产业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推动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产业强势崛起,打造服务济南地区的农村三产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和经济增长极,引领商河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带:商中河农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带:依托济南花博会展中心、省会经济圈花卉物流集散中心、中国北方温泉康养旅居中心等资源优势,在商中河沿岸两侧,以当地农业生态资源及相关产业为基础,建设具有鲁北特色,发展温泉花卉生产、打造生态长廊、百里画卷,集亲水游乐、乡村休闲、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滨水休闲旅游区,使之成为知名的“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滑雪”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大沙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带:在大沙河沿岸两侧,依托两岸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乡土文化资源,深度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以特色产业、特色田园、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绿色生态游为主线、主题文化游为补充,应用“四洗三慢”模式(新鲜空气洗肺、清泉洗血、有机食物洗胃、乡土文化洗心,慢城、慢食、慢生活),大力发展周末旅游经济,建成集农文旅融合化体验型、生物链清洁化循环型一体的风景旅游带。土马河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带:依托沿岸已有设施农业基础和商河彩椒、玉皇庙西红柿、展旺黄瓜、珍珠红西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精致果蔬、温泉花卉为基础,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启动“元宇宙+未来农场”建设等,发展人工智能设施农业,完善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及配套设施,实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农高区无缝对接的目标。
三区:按照“强链补链、固强补弱、错位互补、整合重组”的原则,补齐“核心园”基础设施等短板,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辐射和绿色生态等四个能级,加快打造生态型、科技型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借助“核心园”对外辐射带动、示范服务等功能,瞄准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整合现有“国家级现代科技园、海峡两岸温泉花卉创新园、家家悦商河智慧产业园”等园中园项目,高起点谋划定位重组功能性组团;针对产业短板引进入驻一批领军企业或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放大产业集聚“乘数效应”,打造省会周边及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地。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由商展路以南、国道340以南合围的区域,该功能区是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白桥精深加工产业园为核心园,以凸显许商、贾庄、白桥等镇村的文化产业特色功能性组团为辅助的集聚区,围绕果蔬、大蒜等农产品加工需要,建设高质量标准化加工原料供应基地,重点发展以花卉、果蔬为主,以加工、电商、物流、农旅、商务为辅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建设1个百亿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基地,全力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总部经济。品质原粮产业融合集聚区:由省道240以西、国道340以北合围的区域,该功能区是以一二三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园为核心园,以凸显许商、怀仁、殷巷等镇村的产业特色功能性组团为辅助的集聚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小麦、玉米、甘薯等农产品加工需要,建设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耕地质量能级,重点发展以小麦、玉米、甘薯为主,以现代种业为辅的品质原粮产业,建成百万亩品质原粮生产基地,培育百亿级粮食产业集群,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种养循环产业融合集聚区:由省道240以东、商展路以北合围的区域,该功能区是以绿色种养循环产业园和龙桑寺食品工业园为核心园,以凸显殷巷、韩庙、沙河等镇村的文化产业特色功能性组团为辅助的集聚区,围绕肉制品加工,遵循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发展的理念,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打造规模化种养加循环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规模化养殖为主,以青储饲料种植为辅的现代种养循环产业,打造百亿级的种养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现代种养业迈上新台阶。
多组团:以各街镇为主体,依据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十镇百村”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建成多个以激发内生消费需求促进产村融合为核心的功能性组团。
解读机构:商河县农业农村局
具体联系人:张吉华
咨询电话:0531-84872215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