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的文字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共登记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为更好的掌握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和数量,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省市的安排部署下,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鲁政字〔2024〕10号)、《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济政字〔2024〕13号)的通知精神,是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的认真贯彻、深入践行、全面落实。
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目的
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普查,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全面落实保护第一要求,加强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普查,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促进文物活起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措施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对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尚未登记、2012年以来特别是这次普查实地调查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要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建立健全文物普查责任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责任。建立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坚决杜绝各种人为干预普查数据的行为。采用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普查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安全。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如实填报登记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因人为破坏、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已登记文物遭破坏、撤销、灭失的情形,要依法调查处理,严肃追究责任,并及时将违法违纪线索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间安排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2月到2026年5月,共分三个阶段进行。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普查机制,编制实施方案,配置设备、开展培训工作;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5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相关专家对普查新发现的文保单位进行论证、登记,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及档案,及时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六、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要求
(一)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按照普查实施方案开展实地调查,重点做好我县老城区文物资源、冀鲁边革命文物资源、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等文物类型的登记工作,将更多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物范畴。
(二)严把普查质量,充分运用无人机、信息网络、遥感、卫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获取信息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管理,将普查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决不允许出现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普查资料的情况。
(三)利用各类媒体全过程、多形式、多维度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报道,增强全社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普查真正成为全民文物保护大行动,推动我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七、执行上级政策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在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总体目标、时间安排、普查内容和质量管理的部署要求下,结合商河县实际重点加强我县老城区文物资源和冀鲁边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力度。
八、关键词诠释
文物普查:文物普查是指在一个 行政区划内,由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对本地文物资源进行较为全面性的调查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
九、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
具体联系人:张安东
咨询电话:0531-59888165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