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提示】老年人识别保健品虚假宣传健康贴士
字号:
大 中 小



为防止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识别老年保健品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实用健康贴士和防骗指南,帮助长辈科学维护健康:
一、识别虚假宣传的5大特征
1、有关"包治百病"话术。警惕宣称"根治糖尿病/高血压""替代药物"等产品,正规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2、关于"专家/患者"背书。所谓"XX专家推荐""患者痊愈案例"多为伪造,可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师资质。
3、小心所谓“免费陷阱”。"免费体检""旅游讲座"后往往伴随高价推销,提醒长辈勿贪小便宜。
4、饥饿营销。"限时特供""最后一盒"是常见套路,建议子女帮父母设置24小时冷静期。
5、神秘成分炒作。对"纳米技术""航天科技"等伪科学词汇保持警惕,所有成分都需标注在包装上。
二、科学保健4项原则
1、认准"蓝帽子"标志。中国大陆正规保健品包装有国食健注G/J+编号(国家市场总局官网可查)。
2、优先食补。均衡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模式)比保健品更有效,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
3、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太极、快走),可显著改善心肺功能。
4、定期体检。建议每年1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骨密度、颈动脉超声等老年专项项目。
三、防骗实操建议
1、信息核实: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可疑宣传,或拨打12315热线咨询。
2、支付保护:为父母设置银行卡单日转账限额(如不超过1000元)。
3、情感替代:子女定期陪同参加正规医院健康讲座,减少孤独导致的受骗风险。
关键提醒:当保健品宣传效果超越现有医疗水平时,100%是骗局。健康没有捷径,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佳"保健品"。建议将此内容打印给长辈阅读。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