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法律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主要规定了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下面是对该法条的详细解读:
一、法条原文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二、法条解读
(1)主体:该法条规范的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行为: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相关信息进行虚假宣传。这里的“其他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口头宣传、书面宣传、网络宣传等。虚假宣传是指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
(3)内容:虚假宣传的内容涉及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方面。这些都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非常关注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虚假宣传,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4)责任: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广告的经营者不仅要有自律意识,还要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三、实例说明
例如,某商家在宣传其销售的保健品时,声称该保健品具有治疗某种疾病的功效,但实际上该保健品并不具备此功效。这种行为就构成了虚假宣传,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的规定;
四、总结
经营者在宣传商品时,应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避免使用夸大、虚假的言辞误导消费者。同时,广告的经营者也应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查,确保代理、设计、制作、发布的广告内容真实可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