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情况】2023年济南市商河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县教体局扎实推进“育名师、创名校、铸名牌”三名工程,“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笃信好学、为人师表,守正创新、共铸品牌”的商河教育新生态正逐步形成,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统筹教育资源,教育布局持续优化
2022年启动教育强县二期项目建设,总投资10.2亿元、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设置学位6600个、床位7200张、餐位6844个,明年全部建成投用,届时将完成初中进城及小学集中工作目标,教育强县布局调整目标将全面完成,我县教育办学条件将迈上新的台阶。加大学位保障力度,2023年秋季学期,面对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小学入学高峰,县教体局全面系统精准摸排掌握底数,坚持“一校一案”制定应对方案,通过多种方式,挖潜学位2867个,确保2023年秋季招生入学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持续优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校舍建设类和设备购置类项目157个,不断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二、强化引育并举,师资力量显著增强
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师德教育、宣传、监督、考核等10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聘、高中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聘用、退役运动员安置等方式补充师资213名至教学一线。强化县域统筹,跨学段、跨城乡安排201名教师交流轮岗,确保秋季顺利开学,优化全县师资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县教体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暑假期间共计调整校级领导干部97名,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完成课时量作为职称评聘及计算教龄的必要条件。加大名师培育力度,2023年以来,2名教师获齐鲁名师称号,6名教师获济南市卓越教师称号,7名教师获济南名师称号,11名教师获济南市领航教师(工作者)称号,12名教师获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7名教师获济南市教学能手称号,422名教师获得其他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三、坚持质量为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6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5.81%,提前完成省市县“十四五”学前教育任务目标。基础教育大力实施“育名师、创名校、铸名牌”工程,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学区化集团化改革。深化“强镇筑基”行动,4个镇街创建为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推进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持续开展新高考研究,2023年我县高考再创佳绩,一本上线人数连续两年突破1200人大关、连续五年突破“千人”大关,1名商河学子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职业教育多点开花,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新华教育集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济南新技术应用学校与济南职业学院、潍坊工程学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三二连读”合作办学,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质量。民办教育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严格执行中央“双减”政策要求,开展清理整顿助考培训机构、“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治理等专项治理行动。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坚持“负面清单”和民办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对全县74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办学水平评估,及时向社会公示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情况,全县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成效更加显著。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孔子学堂”优质品牌资源优势,标准规范建设孔子学堂,截至目前已获批35所;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以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目前全县39所学校开设“非遗进校园”项目22项,其中商河本地非遗项目12项,17所学校将“鼓子秧歌”作为进校园项目,京剧、武术、书法等非遗项目也正在蓬勃开展。
四、树牢服务意识,教育环境全面优化
便民服务更有温度,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家长报名“零跑腿”“零证明”;坚持落实“双减”政策和开展课后服务相结合,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教育资助更可持续,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免”全方位资助体系,每年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万人次,全县无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校园安全更有保障,统筹抓好食品安全、校车安全和学生防溺水等工作,强化各方责任落实,学校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