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馆三向发力推动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一是健全机制,夯实非遗传承根基。成立鼓子秧歌协会筹备专班,完成会员招募和机构组建工作,制定《鼓子秧歌擂台赛实施方案》《县级非遗传承人评选细则》等制度文件3项。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举办花鞭鼓舞第七期培训班,邀请国家级传承人现场授课,培训学员30余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鼓子秧歌专项培训走进职业学院,覆盖师生50余人次,同步启动县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
二是创新模式,提升文化服务质效。对标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系统完善场馆评估4大类41项指标材料,完成率达100%。深化"公益文化惠民"行动,开设曲艺、合唱等5类艺术课程,累计培训群众200余人次。推行"非遗+教育"融合模式,打造非遗展演、技艺体验等特色课程体系,接待高校师生交流团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现场教学、教育研讨等形式签订馆校合作协议2项。
三是深化合作,打造协同发展样板。构建"资源互通、人才共育"的馆校合作机制,联合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1处,开发鼓子秧歌数字化教学资源包3套。创新"专家驻馆+院校联动"培养模式,组建非遗传承导师团队4支,培育青年传承骨干12人。拓展文化服务外延,与职业院校共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巡演、公益培训等活动15场次,惠及群众800余人,相关经验获省级文化部门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