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匠徐志辉:小笤帚扫出群众致富路,传统技艺赋能产业振兴

时间:2024-09-29 10:35
浏览量:
字号:

 在商河县郑路镇,说起手工扎制笤帚谁做得好,可能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是说起手工扎制笤帚电商产业谁做得出色,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说“老徐”,老徐是商河一名“电商村长”,本名叫徐志辉,潍坊青州人。2011年,老徐经人介绍来到已有200多年手工扎制笤帚历史的郑路镇,开始了他的“小笤帚”创业之路。

乡村工匠厚植热土,小笤帚扎出大梦想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郑路镇创新工业园,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笤帚作坊里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笤帚产业带头人老徐,是个手艺精湛的乡村匠人,2012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办厂,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他先后注册了“洁园美”、“一颗高粱”等笤帚品牌,用一双巧手传承着手工艺人的伟大梦想。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笤帚苗、高粱苗、稻草芯、芒草……每一种原材料老徐都坚持亲自挑选,他说:“笤帚制作技艺讲究选料、浸泡、捆扎、成型、整形、晾晒六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我们都精益求精、确保质量。”在徐志辉的带领下,“手工艺人”们坐在小板凳上,手持锋利的剪刀,目光如炬,双手灵活地穿梭在笤帚苗之间,每一剪都是经验的累积,不一会儿,一把精美独特的笤帚工艺品就诞生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心独运,每一把笤帚都充满着艺术感。在老徐眼里,笤帚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执着和信念。正是这普通的小笤帚,扫走了世间“灰尘”,留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承载着徐志辉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传统技艺守正创新,电商赋能产业发展

2013年开始,传统笤帚产业受到了冲击,老徐认识到产业要继续发展,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变得至关重要。不仅产品种类要丰富,销售模式也要创新,制作技术更要在原有的传统技术基础上升级,这样自己的笤帚产业之路才能走得更远。2014年,徐志辉了解到电商销售这种新的模式,便决定前去南方学习电商知识。学成归来后,开通了第一家淘宝商城,2018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老徐又看到了新的电商发展方向,积极“转战”短视频平台,通过将日常笤帚制作的传统工艺进行短视频的拍摄和直播,他的笤帚又“火”了起来。

近年来,电商直播帮老徐打开了新的销路,他深刻感受到新兴销售模式带来的丰厚回报,同时也认识到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朋友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只有多元化发展才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经过多次市场调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徐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目前在老徐的带领下,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草编制品扩建项目开始投产运营,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说起此次技术改造,老徐逢人便说“草编制品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我这是在做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好事”,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神里是抹不去的骄傲和自豪。

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老徐如今的创作产品有全家福、葫芦、按摩锤、五指山、直把子、弯把子,还有国风小床扫、日式小手扫、欧式壁炉扫以及寓意吉祥的各种文创小笤帚。这些笤帚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新设计,高粱秸秆与彩线编织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奇特精巧,蕴含了手工艺人匠心独具的设计。老徐的笤帚制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澳大利亚、荷兰、韩国、阿联酋等6个国家和地区。仅徐记的笤帚,每年的线上销售量达5万把,实现线上销售额140余万元,出口量达80万把,实现出口贸易600余万元,产品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国际化,一把小小的笤帚变成了实用与观赏兼具的文化艺术品。

传承技艺育新人,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传统技艺的载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老徐不仅关心着企业的发展,更关心着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今年春天,济南职业护理学院与老徐达成合作,成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每个月定期有学院的学生来到老徐的工厂进行手工艺品制作和电商平台维护,看着年轻人的加入,老徐心里别提多开心。“电商插翅膀,笤帚大变样;引进新活力,激活老产业”。如今老徐有了专业化的制作和销售平台,不仅通过电商平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技艺传承了下去,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