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三农>三农动态

商河县2017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时间:2017-04-19 17:42
浏览量:
字号:

  当前我县小麦处于拔节阶段,是小麦生产进程中肥水调控的关键时期,由于播种基础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我县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单株生长健壮,冬前苗情基础较好,小麦越冬期冻害较轻,早春田间管理措施比较到位,总体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但受暖冬、春季降水多、气温回升慢等因素影响,在小麦生长后期存在不利因素。一是自去年秋种以来我县日平均气温偏高,积温明显高于常年,群体普遍偏大,如果不进行肥水控制,小麦生长后期有倒伏危险;二是暖冬导致病虫害越冬基数偏大,加之春季降水较多,土壤湿度偏大,部分地块根腐病、纹枯病、金针虫、红蜘蛛等发生程度较重;三是近几年小麦穗期赤霉病发生较重,影响小麦粒重及小麦品质,影响小麦产量。

  针对当前小麦生长情况,田间管理以“水肥调控、防倒伏促穗大粒多,防病治虫、增粒重提质增产量”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施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

  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拔节期,是肥水运筹的关键时期,但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要利用降雨后的有利时机,抓紧借墒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钾肥6-12公斤。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若前期无有效降水,应适时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倒春寒”冻害

  小麦在拔节期前后容易发生倒春寒冻害。因此,要提前制定防控“倒春寒”灾害预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若一旦发生冻害,尽量不要轻易放弃。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另外还有小麦蘖芽可以长成分蘖成穗。只要加强管理,仍可获得好的收成。因此,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2-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四、搞好“一喷三防”,防控病虫增粒重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措施,也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在小麦生长后期,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减少危害损失,还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中后期易发生麦蚜、麦叶蜂、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小麦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麦叶蜂、麦蚜可亩用5%高氯吡虫啉乳油30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可兼治灰飞虱;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80100毫升或烯唑醇100克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或43%戊唑醇每亩1520克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蛹期防治,即在挑旗期亩用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1.5千克兑细沙土2025千克均匀撒施在麦垄内,然后浇水。也可在成虫发生盛期防治,即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叶面肥可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2530千克。按照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所选药剂和叶面肥,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喷洒,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同时喷施前应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降低喷施效果。高产麦田可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

  五、采取综合措施,搞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由于我县前期旺长麦田面积比例偏高,后期麦田大面积倒伏的风险较大。因此,应高度重视麦田后期倒伏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通过肥水调控防倒伏。群体较大麦田肥水管理时间要尽量后移,加快分蘖两极分化速度,通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状况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最好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

  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小麦倒伏一般都是顺势自然向后倒伏,麦穗、穗茎和上部的1~2片叶都露在表面,由于植株都有自动调节作用,因此小麦倒伏35天后,叶片和穗轴会自然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这样不扶不绑,仍能自动直立起来,使麦穗、茎、叶在空间排列达到合理分布。因此小麦倒伏后不论倒伏程度如何都不要人工绑扶或采取其它人工辅助措施。倒伏程度为倾斜的对产量影响较轻,也不影响机收,但收获方向要与倒伏方向相反;倒伏程度为平铺地面的可以在机械收获前1天,用杈挑秸秆,使其离开地面,有助于机收。二是喷药防病害,减轻倒伏病害次生危害。小麦倒伏后特别是平铺倒伏的麦田为白粉病等喜湿性病菌繁殖侵染提供了理想场所,小麦倒伏后往往白粉病发生严重。因此对倒伏麦田应及早喷施粉锈宁等杀菌剂,抑制病菌大量繁殖,有效控制倒伏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减轻倒伏病害次生危害。三是喷肥防早衰,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小麦倒伏后秸秆和根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秸秆输送功能和根系吸收功能都有所下降,可结合喷药混喷速效NPK化肥,为穗光合、穗下节间光合和叶光合提供营养,增加粒重,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喷施浓度一般为磷酸二氢钾0.2%0.3%,尿素1%2%

  商河县农业局

  20174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