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三农>三农服务>林业

林下双孢菇的秋菇管理

时间:2014-09-19 18:55
浏览量:
字号:

  商河县习家村充分利用林地闲置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林下种植双孢菇,既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又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每年9月份发料种植,11月份以后即可采摘,一直采到12月份。到第二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4-5月份种下的双孢菇会再次长出来,又可采摘1-2个月,可说是一次种植两次采摘。秋季出菇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占总产的70%以上,应该为管理的重点目前正值秋季出菇管理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分管理。

  关键要控制好用水量。一般秋菇前期每潮菇长到黄豆大小时,喷一次重水,以供应下一潮菇所需要的水分。采菇前后不要立即喷水,以免影响菇体质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秋菇后期,气温下降,出菇量减少,喷水量应减少,一般为0.5公斤/平方米左右。喷水最好在夜间或早晚进行。

  二、温度管理。

  出菇期菇棚温度应保持在18℃-20℃,较低温度下蘑菇子实体肥厚,不易开伞,品质较好。秋菇前期,当棚温高于18℃时,可采取夜间通风、棚四周喷水、加厚遮阳层等措施降低棚温。秋菇后期,当棚温在12℃以下时,可采取中午通风、夜间加厚草苫、用黑色双层膜等措施提高棚温。

  三、通风管理。

  双孢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呼吸作用更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耗氧量大,因此出菇后菇房内必须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尤其在早秋,气温偏高,通风不好会导致子实体发育不良。菇棚门窗挂草帘,并在草帘上喷水,这样在进行通风的同时也能保持棚内的湿度,还可以避免热风直接吹到菇床上。秋菇后期气温较低,出菇少,可减少通风量,以保温为主,防止开伞。菇房通风应在夜间或雨天进行。

  四、采后管理。

  每次采菇后,应及时镊子挑除床面干瘪、变黄的老根和死菇,以防霉变引发病虫害。每次挑根后,及时补土,以避免喷水后小穴内积水,影响菌丝生长。菌床经过一段时间的出菇后,营养物质不断消耗,菇形变小,必须结合喷水喷施2%石灰水和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