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镇:做好“牛”文章 老园区焕发新活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 不论是身陷险境的个人还是处在低谷的产业,只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找好方向、踏实肯干,阳光终究会照耀在你的脸上。贾庄镇前贾村村支部书记马振岭对此深有感触。
贾庄镇前贾村已成为周边有名的奶牛养殖专业村,村口“奶牛养殖第一村”的牌子格外醒目,该养殖园区现有奶牛1500多头,日产鲜奶超过10吨,是光明乳业德州分公司最大的鲜奶供应基地。然而,现有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该养殖园区成立于2001年,起初的几年时间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奶牛养殖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到了2005年,全国的奶业市场一片低迷,价格触底,2008年爆出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又爆发了口蹄疫,奶牛病死了很多,牛奶根本卖不出去,园区奶农接二连三的遭受打击,都丧失了养殖信心,纷纷处理掉奶牛,不想养了。
处在逆境中的马振岭没有放弃,深知要想重振园区活力,牛是关键。经过多次协商,马振岭从光明乳业德州分公司争取到贷款1500万元,奶农每购进一头奶牛就为其提供2000元的无息贷款;另一方面四处奔走,到外地游说养殖大户来园区养牛,同时帮助现有养殖户树立信心,聘请专家前来防治疫情,采取措施应对危机。马振岭笑着说:“别人都是到处招商引资,我是到处招商引牛,晚上连做梦都是奶牛。”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东北、齐河、淄博、济宁等地的8个养殖大户入驻园区,带来奶牛近500头,原有养殖户通过自繁育牛、贷款购牛等方式增加存栏量200多头。通过招商引牛、引资购牛、自育繁牛三种模式增加奶牛近800头,扩大了养殖规模,为园区复苏从根本上打下了基础。同时,成立奶牛养殖合作社,实行“一分散、五统一”管理模式,确保鲜奶质量过关。经过一番努力经营,老园区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该养殖园区对鲜奶的精细化管理也是让企业放心,促基地壮大的关键。每天早上五点,光明乳业德州分公司运奶罐车都会准时等在园区里。司机说:“我每天来拉两次鲜奶,公司对每车奶都进行严格化验后方可入厂,从未发现这里的奶不合格,质量上让人放心。”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养殖规模扩大了,要保证质量和产量,管理是个大难题,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马振岭说。为此,园区成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实行“一分散、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奶牛由各养殖户分散养殖,合作社负责统一购牛、统一免疫、统一冷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特别是实行鲜奶源头可追溯制度,每头奶牛每次挤奶化验留存样本,以备出现问题追究责任。严格的管理保证了牛奶的质量和产量,良好的环境和服务免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来自齐河的奶牛养殖户潘国营说:“我养了70多头牛,一天出奶近一吨。一年的收入大约在30多万元,下一步还准备再购进十几头牛。在这里养牛就是省心,有事找合作社,我只管养好牛就行。”
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是吸引奶农前来园区集聚的最大筹码。今年以来,马振岭带领群众积极改善奶牛养殖园区的软硬环境,整修园区内道路、牛棚等基础设施,改善养殖环境。投资20多万元新购置了致冷设备,并对原有挤奶站进行改造提升,把中置式挤奶机全部更新为鱼骨式挤奶机,挤奶时间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到5-6个小时,挤奶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在提升硬件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软环境,为奶农搞好冷配育牛、防疫免疫等方面服务。良好的环境既增加了奶农的养殖效益,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养殖效益增强了,规模扩大了,村集体也有了收入,马振岭把这钱用在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上。结合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开展,对村容村貌进行了集中整治,对村内3500余米下水道进行全面翻修,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健身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马振岭说:“这些工程一共投资30多万,没向群众要一分钱,全部来自光明乳业德州分公司给我们合作社的管理费收入。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村内大街进行硬化和绿化,让全村群众共享养牛的收益。”
在全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前贾村“奶牛养殖第一村”的称号不但没有成为历史,而且走出了一条依靠个体养殖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昔日的老典型、老先进如今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转自《新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