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奏响白桥乡农民致富新乐章
现在正是大蒜销售的大好季节,在白桥乡大蒜交易市场,车来车往,一派忙碌繁荣的景象。蒜农董法河高兴地说:“今年大蒜又是一个丰收年”。白桥乡种植大蒜多年,作为济南市唯一的整建制大蒜生产专业乡,已成为我县20万亩大蒜生产基地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该乡围绕大蒜做文章,不断拉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大蒜已成为推动白桥乡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强化基础设施,力推产业发展
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该乡多方争取资金,对全乡7万亩耕地进行了综合开发,先后申请了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蒜特色品牌示范建设项目,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开挖沟渠300多公里,修建桥涵闸建筑物480座,打机井800眼,防渗渠4.5万米,实现了沟、渠、路、林、井五位一体的配套建设。据了解,该乡今年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1.25万亩的土地开发整理,目前完成了蒜薹购销市场主干道25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建成了占地30亩的西董大蒜蒜薹交易市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为促进大蒜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大蒜协会,引导农民致富
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大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该乡通过引导农民成立大蒜协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大蒜产业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目前全乡已建立大蒜协会、大蒜加工业协会、大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八十多个,建立了企业、协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的蒜农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搭建了联接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农户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打造出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大蒜产业特色发展模式,目前该乡的大蒜协会、大蒜加工业协会、绿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新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市场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大蒜产业内部各个环节层次上的组织程度,使群众能够抱团闯市场,真正成为了广大蒜农增收致富的好领队,极大地增强了该乡大蒜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大科技含量,推进标准种植
大蒜要想种得好、销得快,必须在科技含量上做文章。结合实际,该乡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山农大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运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建立了500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和500亩大蒜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区,实行统一标准、模式、技术、农资、档案、检测、销售等“七个统一”,大大提高了大蒜生产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改良和引进优良大蒜品种,共引进双丰一号、鲁蒜王等十几个品种;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针对该乡耕地缺钾、少氮、富磷、缺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的状况,调配出蒜区专用控释肥。
推行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
近几年,该乡积极推行“品牌战略”,走“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路子,不断扩大大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大蒜产品附加值。2001年该乡为大蒜注册了“商玉宝”牌商标,2007年“商玉宝”牌大蒜被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认证,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 商河大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而使大蒜、蒜薹及大蒜附加产品身价上涨。
为了更好的打响白桥大蒜的知名度,该乡建立了白桥大蒜网,利用网站、大蒜销售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外界宣传推介白桥大蒜。大蒜产业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为了更好的保持大蒜经济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该乡正在由“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迈进,目前该乡大蒜加工厂达到147家,规模冷库7家,年生产蒜片达到3万吨、蒜米5000吨,冷藏能力达到5000吨,“商玉宝”牌保鲜蒜薹、大蒜、蒜米、脱水蒜片、腌渍蒜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转自《新商河》)